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敏捷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– 組織演變的過程 

從系統思考和時間演化的觀點,結合生態學中的「共生」、「互利共生」和「寄生」的概念來分析這篇文章,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組織在導入敏捷管理過程中的演化邏輯,以及不同管理模式間的動態關係。

1. 寄生、共生與互利共生的類比

  • 寄生(Parasitism):在生態系中,寄生關係指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損。在企業中,這種情況可能反映在僵化的流程或目標壓力對團隊的「寄生」效應。文章中提到傳統的專案管理方式和KPI制度,對某些部門(如 IT 和管理部門)有用,但在 RD 開發上未能奏效,導致員工過勞、壓力增加、離職率上升等問題。這就是一種負向反饋的「寄生」效應,系統中的壓力逐漸增加,消耗了員工的精力和創造力,並最終導致系統整體的效率下降。

  • 共生(Symbiosis):共生表示兩方共同生活,但不一定對雙方都有利。傳統的層層控管或指揮控制(如黃色組織)下,員工和管理層保持著一種共生的關係,但這種關係並非完全互利,尤其當外部環境快速變化時,僵化的流程無法快速適應,導致管理層壓力增加,員工也感到被束縛。

  • 互利共生(Mutualism):這種關係反映了雙方都能從中受益的模式。在敏捷管理中,互利共生的概念體現在,透過敏捷流程和方法,管理層和員工都能在更靈活和創新的環境中運作。文章中提到敏捷方法打破了傳統規則,提供了團隊更多自主權和創造空間,使得員工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,這實現了「雙贏」的效果。這是一種將資源重新分配到更有效的地方,讓系統達到更高效的運行。

2. 系統思考中的負向和正向反饋

  • 負向反饋回路:僵化系統中的寄生效應
   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,企業中的負向反饋(例如不斷增加的壓力和指標達成的壓力)類似於寄生,逐漸削弱了系統的活力。員工因為超負荷工作導致生產力下降,客戶的不滿意反而加劇了內部的壓力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這種寄生效應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,會導致系統逐漸崩潰,最終形成壓力過大、士氣低迷和離職率上升的情況。

  • 正向反饋回路:敏捷管理中的互利共生
    導入敏捷後,形成了一個新的正向反饋回路。這個回路中的關鍵在於,敏捷管理方法賦予團隊更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,讓團隊能夠快速反應和迭代產品,提升了內部士氣和產品質量。隨著產品的逐步改進和團隊士氣的提升,正向反饋逐漸鞏固,使得系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。這種互利共生的模式促進了更高效的合作和創新。

3. 從系統演化的角度理解組織變革

  • 不同組織形態的演化:從共生到互利共生
    組織在成長過程中,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演化。文章提到的不同組織形態(如紅色、黃色、橘色、綠色和青色)可以看作是系統演化的不同階段。早期的組織形態,如紅色和黃色,重視層層控管,屬於共生的低層次演化。而隨著組織面對更動態和多變的市場需求,必須向綠色(使用敏捷方法的組織)和青色(自我管理、抗脆弱的系統)演化,實現從共生到互利共生的轉變。

  • 組織演化中的「俄羅斯娃娃模型」
    如文中提到的俄羅斯娃娃模型,系統在演化過程中不會完全摒棄之前的管理方法,而是會將之前的策略內化。例如,流程管理在橘色、綠色和青色組織中依然存在,但敏捷管理帶來的創新性和靈活性逐漸被內化進組織的操作系統中,讓組織的運作能夠更靈活適應變化。這種多層次結構的組合,就是系統在不同演化階段中共存共生的體現。

4. 實現更健康的組織生態:創建互利共生系統

  • 消除「寄生」,轉向互利共生
    對於組織來說,消除「寄生」效應,即避免過度的指標壓力和僵化管理,是實現更健康生態的關鍵。在敏捷模式中,這意味著減少過度的KPI壓力,讓團隊能在更靈活的框架下自由創新。當員工能夠在一個支持創意、承認價值和減少壓力的環境中工作時,系統的整體動態將會逐漸向互利共生轉變。

  • 利用自然生態原則優化組織管理
    自然生態中的互利共生啟示我們,組織需要創造一個能夠促進「雙贏」的合作關係。例如,通過持續反饋機制和開放的溝通文化,建立一個「正向反饋」的健康系統,讓每一個組織成員都能在合作中受益。同時,引入抗脆弱性(如青色組織的特質),讓組織能夠在變化中持續成長和優化。

總結

從系統思考和演化的角度,敏捷管理的導入可以被視為組織嘗試從「寄生式」和「共生式」管理模式,轉變為更高效的「互利共生」模式。這一過程需要對舊有的負向反饋進行調整,創造新的正向反饋迴路,並通過多層次的結構優化來實現系統的穩定運行。最終,敏捷不僅僅是一種管理工具,而是一種讓組織在動態市場中實現更靈活、更健康發展的策略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