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LM Meta-Level 問題解決框架報告:跨學科神隊友模式的整合實踐
一、前言:從生成工具到創新協作者
大型語言模型(LLM)正從語言生成器進化為「跨領域認知協作者」。本文提出一套以「人本設計 × TRIZ × 力學 × 技術演化」為基底的 Meta-Level 問題解決框架,並以智慧支架導管設計為案例,說明如何透過 LLM 成為解決複雜問題的策略推進系統。
二、框架概述:四層七模組架構
本框架由四個層次與七個功能模組構成,從使用者需求到物理可行性,涵蓋設計思維、技術分析與未來演化。
Layer 1|用戶導向層(人本設計1號)
M1:情境共構與需求理解模組:
分析使用者情緒、任務流程與操作情境
工具:雙鑽石、使用者旅程圖、行為映射
Layer 2|問題定義與抽象層(TRIZ1號)
M2:功能/問題轉化模組:
將問題語言轉化為功能表達式,界定技術核心目標
工具:功能語法、IFR推演、物場建模
M3:矛盾辨識與創新原則導引模組:
定位技術矛盾並導入 TRIZ 發明原則與分離策略
Layer 3|系統性分析與動態演化層(演化學1號)
M4:系統邊界 × 生命週期 × 模組化分析模組:
調查問題的演化背景與結構模組化潛力
M5:技術演化預測模組:
建構未來技術演進藍圖(如 S 曲線、融合/裂變模型)
Layer 4|物理現實與實作層(力學1號)
M6:現象建模與反饋模擬模組:
建立力學、材料、流體、熱場的模擬模型
工具:FEA、CFD、熱傳耦合模擬
M7:限制條件 × 材料適配模組:
評估材料強度、生物相容性、可製造性與臨床可行性
三、應用流程:從自然語言輸入到創新原型產出
使用者需求 → M1
↓
功能抽象與問題建模 → M2
↓
矛盾解析與原則導引 → M3
↓
系統邊界與模組預測 → M4, M5
↓
現象模擬與材料驗證 → M6, M7
↓
→ 多版本創新設計 + 原型建議 + 發展策略圖譜
四、案例實證:智慧支架導管應用
模組 | 對應內容 |
---|---|
M1 | 醫師操作痛點、病患對永久支架的焦慮 |
M2 | 「剛性推進 vs 柔性導航」→ TRIZ功能分析 |
M3 | 導入 TRIZ 原則3(局部品質)與15(動態性) |
M4 | 評估支架導管系統於不同應用場景的模組演化可能性 |
M5 | 預測支架將向「智慧可吸收微系統」演進 |
M6 | 氣球膨脹模擬、支架形變分析、感測器耦合力模擬 |
M7 | 鎂合金可降解性、PET氣球順應性模擬、生醫塗層整合測試 |
五、LLM 的角色:從輸出器到認知架構師
本框架中,LLM 不只是回應者,而是串接各學科知識、演繹推理流程與創新原則的「認知骨架」與「思維工程師」。其核心價值包括:
跨領域知識模組即時載入與組裝能力
多重問題語義映射與矛盾辨識能力
推演式生成、預測性提案、版本比較分析能力
六、結語:打造你專屬的神隊友系統
這不只是框架,而是一種思維方式:
讓 LLM 不只是幫你解題,而是參與建構「如何解題的系統本身」。
在未來的工程設計、策略發想與系統優化中,掌握此類 meta-level 架構者,將是「創新時代的新領導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