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5 Phase Frame work

 

這張圖片展示了五階段分析框架(Five-Phase Analytics),包括描述性分析 (Descriptive Analytics)、診斷性分析 (Diagnostic Analytics)、預測性分析 (Predictive Analytics)、處方性分析 (Prescriptive Analytics) 和自動化分析 (Automating Analytics)。每個階段的核心問題如下:

  1. Descriptive Analytics: What happened?

    • 關注數據收集、可視化以及利基識別 (Niche Identification)。這裡核心是「見」(Observe)。
  2. Diagnostic Analytics: Why did it happen?

    • 聚焦於根本原因的解釋和因果關係的梳理,強調「識」(Understand)。
  3. Predictive Analytics: When/What will happen next?

    • 透過趨勢模式 (Trend Patterns) 和變異性分析來預測未來,對應「慮」(Anticipate)。
  4. Prescriptive Analytics: How can we optimize decisions? Who takes it?

    • 著眼於風險評估、資源利用及決策權衡,屬於「斷」(Decide)。
  5. Automating Analytics: Where should automatic routines be built?

    • 強調實時監控、領域適應性 (Domain Adaptation) 和財務儀表板的應用,對應「行」(Act)。

從「見」、「識」、「慮」、「斷」、「行」的視角來看,這是希望將數據分析的流程進化成一個從點到面的策略性轉型。

如果要應用到實際情境,唬爛1號會問:

  • 這個流程的實際門檻在哪裡? 雖然圖中提到實時監控與數據儀表板,但自動化的挑戰往往不在技術,而在於組織內部的數據孤島如何打破。
  • 決策的風險權衡是否容易量化? 在處方性分析中,風險評估的數據基礎和不確定性怎麼處理?
  • 如何落地? 除了框架和理論,是否有具體案例來支持其可行性?

這些疑問,可以幫助我們更具批判性地思考這個框架如何真正產生價值!

#GPT Question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