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

咖啡風味與杯測入門指南

 by GPT

咖啡風味與杯測入門指南

在咖啡的世界中,風味的鑑別不僅僅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種藝術。杯測師必須具備細膩的感官能力,能夠感受到咖啡的結構平衡,並準確傳達出風味的特性。這樣的能力不僅來自於專業的培訓,也源於生活中的品味累積。透過對食材和美食的廣泛接觸,杯測師可以培養出精準的風味描述能力,這些經驗正是風味敘述的基礎。


咖啡的風味結構

咖啡的風味由嗅覺味覺觸覺三個感官組成。風味中主要包括嗅覺與味覺的感受,如香氣酸味甜味苦味。其中,觸覺更為抽象,包括咖啡體(Body)口感(Mouthfeel),這些感受往往需要時間去體會並逐步累積經驗。

風味的基礎:味覺開始

在描述咖啡風味時,建議先從基本的味覺開始著手。味覺中有三種,是咖啡風味的核心要素。尤其是偏中淺焙的咖啡中,酸甜調性常作為風味的主旋律。透過學習酸與甜的平衡,我們可以逐步延伸至風味的描述,這些描述常常包含水果的香氣。

風味 = 嗅覺 + 味覺。正如同風味輪所示,風味可以分為多個類別,隨著烘焙深度的不同,風味表現亦有差異。


風味輪與三種典型風味反應

  1. 淺焙常見的酶化反應:多數淺焙咖啡中,我們會感受到花香水果藥草的香氣。
  2. 中焙常見的焦糖化反應:中焙咖啡中,糖類與蛋白質經加熱產生焦糖化反應,帶來堅果焦糖黑糖巧克力等豐富風味。
  3. 深焙常見的乾餾反應:在深焙咖啡中,會出現碳味香料樹脂的風味。此階段會產生煙燻味,並且原始的水果與花香逐漸減弱。

以水果風味為例:風味敘述的技巧

在風味輪中,水果類風味佔有重要地位。若咖啡中具有明顯的酸甜口感,我們可以將其形容為柑橘或莓果。例如,柑橘系如檸檬、柑橘、葡萄柚,莓果系如藍莓和草莓,這些水果風味在高品質的咖啡中常見。如果您品嚐到類似的風味,但酸質更強,則可以聯想到檸檬;若同時有點苦韻,則可能是葡萄柚。

風味的累積:味覺經歷的重要性

提升風味描述能力,不僅取決於對咖啡的熟悉,更需要豐富的味覺經歷。我們需要先熟悉水果等食材的風味,才能將其對應於咖啡中的特性。例如,當品嚐到一杯咖啡有著酸甜的味道時,我們能否區分這是「草莓」還是「覆盆莓」?這都依賴於我們的味覺記憶。


不同烘焙深度的風味特徵

1. 淺焙:酶化反應帶來的花香與果香

  • 風味:茉莉花、柑橘(如檸檬、柑橘、葡萄柚)、莓果(如藍莓、草莓)
  • 代表性產地:衣索比亞(花香和柑橘)、肯亞(日曬的莓果)
  • 適合對象:喜歡酸質明確的咖啡愛好者
  • 特點:淺焙咖啡中的有機酸未完全分解,果香與花香鮮明,口感清新明亮。

2. 中焙:焦糖化反應帶來的堅果與甜感

  • 風味:堅果(杏仁、胡桃)、焦糖、巧克力
  • 代表性產地:巴西(日曬產生堅果風味)、中美洲(焦糖、黑糖)
  • 適合對象:偏好均衡風味且口感厚重的消費者
  • 特點:酸味減少,甜感增加,焦糖化反應帶來滑順厚重的口感。

3. 深焙:乾餾反應帶來的碳香與香料

  • 風味:碳味、香料(肉桂、丁香)、樹脂
  • 代表性產地:高海拔的肯亞、衣索比亞適合烘至深焙
  • 適合對象:喜歡苦韻濃郁、厚重口感的消費者
  • 特點:咖啡進入乾餾反應後,酸甜減弱,煙燻和碳香逐漸顯現,形成獨特的深層風味。

觸覺感受:咖啡體與口感

隨著烘焙進程,咖啡體的厚度和滑順感會有所變化。**咖啡體(Body)**指的是咖啡在口腔中的重量感,類似於水和牛奶的口感差異。烘焙進入中焙時,咖啡開始增厚,深焙則會再次變薄。口感的滑順程度同樣需要練習,這是新手較難掌握的部分,但卻是咖啡表現順口的關鍵。


烘焙深度與風味的具體應用

通過了解不同烘焙深度的風味變化,新手可以逐步練習以下風味鑑別:

  1. 淺焙咖啡:專注於花香與果香,練習分辨柑橘和莓果的酸質。
  2. 中焙咖啡:體驗堅果與焦糖的甜感,練習感受滑順的口感。
  3. 深焙咖啡:體驗碳香和香料風味,觀察咖啡體的變化,嘗試欣賞其厚重感。

風味訓練與日常累積

提升風味辨別能力的最好方法是成為一位小小的「美食家」。日常生活中,透過對各種食材的品嚐與記憶,我們可以積累豐富的味覺經驗,從而在咖啡杯測中靈活運用。隨著經驗的增長,我們不僅能更準確地描述咖啡的風味,也能在品味咖啡的過程中享受到如同美食般的樂趣。


結語

風味的敘述是一門持續學習的課程,透過日常的味覺記憶和咖啡的專業練習,新手也能逐漸掌握風味描述的技巧。從基礎的酸甜苦開始,再到更複雜的花果香、堅果味,甚至深層的碳味,每一口咖啡都是一場味覺旅程。希望這篇指南能幫助您踏上風味鑑別的道路,發現屬於自己的咖啡風味之美。

沒有留言: